请输入检索词
一、坚持党建统领,筑牢教育发展根基
推进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将党建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组织31个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党建工作现场述职评议,将“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理念延伸至每一个党支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相融合,累积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教育、党史知识竞赛、微党课大赛等系列活动200余项1200场次,参与师生近20万人,为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红色开学第一课”“机器人上爱国主义课”等活动,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52个学校党支部1351名在职党员深入60个社区报到,参与“社区一线党旗红”“党群同心·共建家园”主题实践活动300余次,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招生政策咨询等活动,为群众解决问题600余个。
二、加强学校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供给、促均衡”,提请区委区政府研究出台了新一期《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三年拟投入约55亿元,建设51处中小学、启用69所幼儿园。今年以来,启用蓝谷社生小学、盟旺路幼儿园等23处中小学、幼儿园,增加学位1万余个;加快推进新建德馨小学、二十八中东校区,改扩建即墨一中等32处教育项目建设;投入5亿元,启动职教园区一期项目建设。全区学校建设创历史记录,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投资2200余万元,完成1496套中小学班班通课堂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195所学校被评为青岛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坚持外引内育,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公开招聘304名新岗教师,引进骨干教师25人,赴“双一流”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99人,选聘18名省公费师范生全部安排到农村岗位入职,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选派107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岗位支教,安排50名农村义务教育段新岗教师到城区优质局属学校顶岗培训1年,同步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和新岗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师能建设,评选即墨区最美教师11名、教书育人楷模39名,4人获青岛市最美教师称号,举办师德现场会暨师德楷模颁奖典礼,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注重名师、名校长培养,15人入选齐鲁名校长、青岛市名校长、青岛市拔尖人才。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类培训450项,培训教师2万余人次。
四、落实立德树人,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2021年高考成绩实现新突破,原一本达线率53.5%、本科达线率84.5%,8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各项指标连续3年稳居青岛第一,我区高考成绩连年攀升,继续书写青岛高考的“即墨现象”,青岛市高中教育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实施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集团化办学、协作体教研、联盟办园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十个一+学科”融合式发展,开展研学旅行、非遗传承、艺动城乡等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汲取成长养分,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育人格局。5所小学获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一等奖,6所美育特色学校受邀登上“大手牵小手”等央视舞台。深入推动体教融合,我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增加至21所,在青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区包揽普高、职高、初中三个组别第一名。
五、落实以人为本,强化校园安全保障水平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完善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组织22.8万余名师生幼儿开展新冠疫苗接种,接种率达97.2%以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校园安防设施建设,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专职保安员配备、物防设施建设、智慧安防系统建设“三支队伍”建设全覆盖。在全区开展校园安全拉网式大检查,组建区委工作领导小组、区教育体育局和镇街三级督查组,进行高频次、交叉式检查,排查整改校园安全隐患。成立10支防溺水督查组,开展18轮防溺水督查,整改纠正安全隐患220余处,放置警示牌7100余块,发放2万份宣传材料。安全运行校车94500余次,查处违规接送学生车辆23起,保障学生上放学安全。
六、聚焦教育民生,提升群众教育满意度
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强化大教育观,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27项,完成重点项目督查、跟踪、通报20余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条件、师德师风、家校沟通等方面,面向全区学生家长组织电话访问1.5万人次,开展网络满意度调查14万人次,走访规上企业82家,征求意见和建议457条,对存在的问题实施“靶向攻坚”“销号”管理,教育薄弱环节得到极大改善。投入3000万元,认定普惠性民办园211处,普惠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93%以上,有效缓解“入园贵”问题。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将减负与提质相结合,实施中小学“5+2”课后服务模式,全区184所中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受益学生8万余人,承办青岛市课后服务现场会。对67所农村小规模学校食堂实施运行成本补助,有效保障食堂运转,惠及5400名农村学生。发放各类助学金及免学费2400万元,资助学生3.2万余人次。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主题活动,助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完成9处镇街体育健身设施更新维护,改善群众健身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