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版

请输入检索词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建设生态即墨
发布时间:2024-11-08
收藏
纠错 建言
文号 会字第066号 年度 2024 类别 生态环境
委员姓名
工作单位
承办单位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
附议委员
文号 会字第066号
年度 2024
类别 生态环境
委员姓名
工作单位
承办单位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
附议委员
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家、省、市自上而下大力推动绿色转型,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在此背景下,我区应紧紧抓住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一、我区能源消费和产业发展现状 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2022年青岛市为14920.75亿元,我区为1513.3亿元,占比为10.1%;崂山区为1081.2亿元,占比为7%;胶州市为1541.1亿元,占比为10.3%; 从能源消费上来看,2022年青岛市全社会用电量576.5亿千瓦时,我区为69.3亿千瓦时,占比为12%;胶州市为52亿千瓦时,占比为9%;全市工业用电量302.1亿千瓦时,我区为38.9亿千瓦时,占比为13%;胶州市为28.6亿元,占比为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754.6万吨标准煤,我区为51.89万吨标准煤,崂山区为11.77万吨标准煤,胶州市为 56.96万吨标准煤。目前各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均自去年起已不对外公布,但从上述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区能耗较高。据了解,青岛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全国位居前列,我区降能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从能源生产来看,青岛市煤炭、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100%,电力对外依存度超66%,我区能源生产力更低,能源约束日益凸显。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2022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为5.8:50.3:43.9,二产继续保持对全区经济的主导支撑。青岛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2:34.8:62,三产是全市经济的主导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中的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比较高,其中全区工业生产能耗以煤炭为主,在生活出行方面,我区公交运营数量远低于市内其他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偏低,市民出行更依赖私家车;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占比较低,由此产生污染物量大,碳排放量多。 (二)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我区的产业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相对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属于高碳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传统工业比重较高,多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类型。此外,我区产业在发展中未能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发展链条,上一环节产业建设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无法被下一环节的产业所利用,增大了能源的消耗量。 (三)科技扶持力度不足 我区绿色低碳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不足。受制于财力,我区科学技术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较低。2023年我区科学技术支出为1221万元,占全区公共预算支出0.11%。青岛市科学技术支出 410383万元,占全市公共预算2.4%。崂山区科学技术支出42716万元,占全区公共预算支出2.8%。目前科学技术研发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之一,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科研事业,此外,企业自身也应加强科研投入,以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 (四)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我区森林覆盖率和绿地率较低,2021年我区绿地面积为3441.3公顷,占全区面积不足2%,公园绿地面积868.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平方米。全市公园绿地面积为1046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8平方米。我区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16%,公园绿地面积占全市公园绿地面积不足十分之一,对二氧化碳的吸纳力较低 (五)市民低碳意识较为淡薄 我区市民低碳意识还不高,比如生活用电会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我区生活用电近几年里并未取得明显的成绩,尤其夏天,全区用电量猛增。除了市民生活用电之外,市民是否选择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都直接影响着低碳城市的发展进程。通过对市民进行随机访谈,发现绝大部分居民缺乏低碳意识,依然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最佳生活和工作方式,而忽略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三、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分析 碳减排既是生态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涉及能源、经济、社会、环境方方面面,需要统筹考虑能源安全、经济增长、社会民生、成本投入等诸多因素。我区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用能需求高,既要控制碳排放,又要保持经济增长,需要统筹兼顾、稳妥推进。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一是优化能耗结构,严格控制增量。加强高耗能行业节能管控,实施能耗监测预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控制主要用能企业能源消费增长,进一步完善能源供需、能源结构和能耗强度监测预警机制,及早防范和化解能源供需矛盾。支持高耗能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能源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 二是鼓励能耗高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目前全区规上工业用能前十名企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涉及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煤电行业,由于煤电行业担负民生保供任务,其可削减能源消费量很小,而对纺织服装、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企业,建议根据其生产情况采取创新技术、工艺等方法,在能源消费、原料用能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调节,在稳定生产的同时优化调整能源消费。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为例,2023年该企业通过创新工艺,实施污泥减量、盐析法-废水性溶剂源头减量、精馏法-废溶剂型溶剂循环利用、光伏发电、余热回收项目实现污泥减量50%、废水性溶剂危废减量90%、废溶剂型溶剂回收利用率60%、二氧化碳减排3.8万吨目标。 三是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前提,加快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着眼未来清洁能源可持续供应,推进新能源(含氢能与储能)产业链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天然气供给;同时,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风能和海洋能,加快推进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润电即墨新能源渔光互补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些都与绿色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有专家初步测算,到2030年,低碳产业平均每年增长8.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96个百分点。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制定与节能减排相适应的结构调整目标,继续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结构优化对节能的贡献率,不断向高技术、新能源产业型结构转变。 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淘汰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效益低下的产业。在占比大的第二产业进行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革,通过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化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发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四新”经济规模、质量效益。鼓励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多引进低碳环保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推进节能减排。 (三)加大财政支出,加强环保力度 扶持发展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改善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我区科学技术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较低,我区应加大对科研事业尤其是重点低碳科技研发支持力度。一是源头利用上,加快研发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二是生产过程中,发展含碳能源的清洁使用技术,针对高能耗部门从生产过程中实现减排。三是使用后,研发固碳技术吸收二氧化碳,从末端实现减排。 加强人才引进和技术交流。利用和留住驻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强国内知名高校优秀人才的引进。为企业和人才、研究院所搭建沟通桥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驻即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合作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 增加绿地面积,提高森林碳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汇,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增强环境承载力。我区应进一步提高扩绿水平,一是扩大绿地面积。在城区,建设街角公园,在桥柱、阳台、楼顶等地方见缝插针增绿补绿;在郊区,建设沿海、沿湖、山脉绿色生态林网。二是合理配置植物生态群落,选择叶面积指数高、光合作用效率高的植物重点栽植,合理配置乔、灌、草复合植物生态群。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低碳意识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的配合,市民的低碳意识影响着低碳城市的建设速度和水平,应广泛进行低碳、节能经营和消费理念的宣传推广,不断深化市民的低碳意识。 制定并实施有关交通、照明、减少日用品消耗等公众生活中与消费等有关的倡导性、支持性、鼓励性文件,并发挥政府机关的带头作用,例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机关单位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机关工作人员从自身做起节水、节电,严格控制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带动提升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促进人人养成良好的用能节能的好习惯。

答复意见
Baidu
map